01
临川楼上柅园中,十五年前此会同。
一曲清歌满樽酒,人生何处不相逢。
宋 · 晏殊《金柅园》
“临川楼上柅园中,十五年前此会同。”
首联是一个极其稀松平常的开头。作者写在临川楼,金柅园这个地方。
“十五年前此会同”一语,让这个地方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。
十五年的光阴,足以让我们经历人生的起落,领略世事变迁。然而,晏殊没有对这十五年的时光多作渲染, 他只是平淡地说,十五年前,我们在这里相聚。
诗人本可以在这里抒情的,可他没有。他选择了克制。让这首诗的开头显得格外沉静。
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首诗的不同寻常,但你的心,隐约地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情绪。
有些故事,有些情绪,不需要华美的词藻, 你把故事写出来,时间的力量自会让读者感受到这平静下面的暗潮涌动。
张学友有一首歌《她来听我的演唱会》里写:“她来听我的演唱会,在十七岁的初恋,第一次约会,男孩为了她彻夜排队,半年的积蓄买了门票一对”
同样平静的叙事,同样给人深切的感动,这就是艺术吧。
如果说前两句是在追忆似水年华,后两句则是在感慨人生无常。作者已经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怀旧氛围。而在下两句中,他则将这种情绪推向了高潮。
“一曲清歌满樽酒 ”
歌声在耳边回荡,美酒在杯中摇曳,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。只是”清歌”二字,透着一股忧伤。当晏殊用”清歌”来形容歌声时,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们,这欢乐背后,其实隐藏着一种深深的失落感。
当我们沉浸在欢乐中时,其实离悲伤也不过一步之遥。
“人生何处不相逢”
相逢,本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,但晏殊却用了一个反问句, 是啊,人生何处不相逢?但人生何处不别离?
相逢和别离,是一枚硬币的两面。我们苦苦追寻的,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幻影;我们难以割舍的,也许只是一段注定要逝去的时光。
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好,终究会随着时间而渐渐淡去。
而这首诗,为诗人留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,让我们在回首往事时,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。
02
客里别君还岁晚,江湖寥廓泪堪浑。
宋 · 张嵲(niè)《送别》
诗人把时间点放在了岁末,本该是团圆的日子,他却只能在客居之地与友人离别。
君,是朋友,是知己,是他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唯一的慰藉。然而,即便是这唯一,也要离他而去。这离别,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分离,更是心灵上的一种空落。
“江湖寥廓泪堪浑”
“江湖”在这里成为了寂寥的代名词。”寥廓”二字道出天地间的空旷无际,当江湖变得寥廓无边时,诗人的内心,也如同这江湖一般,变得空旷而寂寥。
而”泪堪浑”三个字写的是诗人悲叹离别,泪水模糊了双眼,也浑浊了江湖。
03
后夜相思,尘随马去,月逐舟行。
宋 · 刘过《柳梢青·送卢梅坡》
告别总在夜晚,愁思也常在夜里,夜色愈浓,离愁别绪愈深。
尘随马去,月逐舟行。化用了唐诗《正月十五夜》里的“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”,但用出了刘过的味道。
“尘随马去”,写友人策马扬鞭,远去的身影逐渐隐没在尘埃之中,将骑马的动感、视觉与听觉效果集于一句。
“月逐舟行”,写友人登舟远航,月光追随着船只的航行,隐隐约约衬托出孤帆远影。
月随舟行,舟行愈远,思念愈浓。这种由景到情的铺陈,由近到远的透视,由实到虚的想象,跳出了传统的登高望远的写法,呈现了一种电影式的移动镜头。
尘随马去如长镜头的推拉,月逐舟行似特写镜头的捕捉。仿佛在诉说对你的思念,就如同马蹄达达踏过的大地与月光追随的江河。
这就是刘过。这就是写“欲买桂花同载酒,终不似,少年游。”的刘过。
如果有一天,有人问你,夜夜相思在何处?
你说:尘随马去,月逐舟行,思君如流水,远去不复还。
04
离人无语月无声,明月有光人有情。
宋 · 刘过《柳梢青·送卢梅坡》
当明月高悬,离人匆匆,往往是无语最能表达深情,沉默最能传递不舍。
这句以”无”来表达”有”。从字面来看,离别之人因伤感而无语,夜空之月冷清而无声,整个画面仿佛凝固在寂静之中。
明月本就高悬夜空,根本无需言语。离人之所以无语,恰恰是因为内心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,千言万语涌上心头,反倒什么也说不出来。
于是,明月与离人在沉默无言中达成了心灵的呼应,冷清的月色背后藏着无限深情,寂寥的人影里流淌着情深无尽。
“月无声”与”人无语”,正是”月有光”与”人有情”的外在表现。沉默胜过了千言万语。
喜欢今天的诗词,记得点亮【点赞】、【在看】,晚安。